Search


【八年級生與爸媽的價值觀差別】

前陣子又重看了一次【一週工作四小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八年級生與爸媽的價值觀差別】

前陣子又重看了一次【一週工作四小時】,即使本書已出版了3年,作者Timothy Ferriss對工作之於人生的看法還是依舊犀利,而且通用。

把自己觀察到的幾個差別列於表中 ʕ•͡ᴥ•ʔ

物質觀上,我覺得兩代差異主要體現在物慾,我們的父母吃省用省,對東西珍惜,可能與生長的年代與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教育有關,自己可以用爛的、用不好的東西,也要給小孩更好的環境去生長。這樣的物慾看似很低,但其實是在等待一次的大爆發;每當大賣場周年慶時,各種滿千折百、優惠卷的促銷活動一出來,他們的物慾被挑逗成功,會抱著「買到賺到」的心態去搶購,反而忘記思考自己到底需不需要這些東西。
八年級生則較看重生活品質與細節,寧可少吃幾份大餐,去換一套舒服的床具,畢竟,天天都要躺的東西怎麼能不注重,就算現在沒打折;貴也捨得花錢啊!

財富觀上,我們的父母雖然三不五時會物慾大爆發...,但總的來說還是比我們會存錢許多,但問題是卻又捨不得花,這樣辛苦工作一生,存了好幾百千萬後卻又捨不得花,那為什麼要將大半人生耗費在工作上呢?是要拿來孝順小孩嗎?
八年級生則有存款的概念,但也知道適時的享樂,和父母差在懂得花錢,卻沒錢花XD,同時理財能力普遍不足,更不用說投資了(想學投資理財,請追蹤 懶人經濟學 Lounger Economics,偷偷的置入是我的溫柔)

工作觀上,我覺得八年級生和父母也存有鴻溝,我們的父母普遍有「退休是最終目的」的觀念,但我想舉兩點來證明這個想法是有問題的。
1. 如果你討厭你的工作,而且目前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,可預測的是你的黃金歲月、健康資本最富裕的時光都會耗費在你厭惡的工作上;但是—沒有任何補償可以合理化這種犧牲。
2. 台灣薪資提升的速度低於物價成長的速度,就算退休時存了1000萬,退休生活30年的花費來計算,一個月也僅有27K的收入,還不扣掉通貨膨脹每一年所失2-4%的購買力,奉獻一生換來的是三餐吃便當的生活,嗚嗚。

千萬不要誤會,我不是叫你不要工作,而是「創造被動性收入的重要性」以及「如果我現在努力工作到退休就有錢了」是不斷延遲自我省思,改變的藉口。讓自己汲汲於金錢,好躲避自己的生活多沒意義的事實,你內心知道的,只是當身旁每個人都參與了這個欺騙遊戲,要忘掉似乎也不是件難事了。

父母觀上,我相信表格的答案沒錯…

身為一個8年級生,跟父母三關觀不合是常有的事情,在遇到價值觀不同的時候,我個人是傾向先斬後奏,也就是所謂的「請求原諒,而非准許」,如果想做的事情對周遭的親人不會有太多傷害,那麼就先去嘗試;在解釋這麼做的理由,我們的父母出生的年代偏好穩定性高的工作 (ex:公務員),所以對新想法通常會抱持著負面的態度,但其實,這種態度無形中會抹煞了許多的新想法!如果潛在的損害輕微,可以修復,那麼就試著讓想做的事成為事實,再讓親人學會接受吧!

在人生上你是否不斷虛構所謂該做的事情,好躲避真正重要的事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懶人經濟學創辦人/香港專業投資人/幣圈老韭菜 分享行情獨立觀點、偶而群裡空投、發送交易所福利。 #DYOR #BUIDL
View all posts